[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文章著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著作
返回上一页

关于加快贫困村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文日期: 2021-06-27
2013年4月8日,地区扶贫办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吐鲁番地区18个贫困村致贫原因,提出了脱贫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地区共有18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其中吐鲁番市5个,分别是恰特卡勒乡其盖布拉克村,艾丁湖乡琼阔勒村、庄子村,胜金乡恰勒坎村、木吐克村;鄯善县3个,分别是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潘碱坎村,鄯善县迪坎乡塔什塔盘村;托克逊县10个,分别是夏乡布拉克贝希村、卡拉苏村、奥依曼村,郭勒布依乡尤库日克喀拉阿什村、喀拉阿什村,博斯坦乡上湖村、李门坎儿孜村,伊拉湖乡依提帕克村、郭若村,克尔碱镇英阿瓦提村。18个重点贫困村现有农户10603户47562人,其中贫困户6989户,贫困人口27665人,占扶贫重点村人数的58%,占全地区扶贫人口数的81%。

自治区认定我地区贫困人口为8041户34323人,约占我地区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数的89%,占全地区农业总人口的7.6%。

二、贫困村落后致贫的主要原因

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各县(市)、地直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十多年的帮扶,我地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生产增收渠道得到拓宽,贫困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贫困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贫困村生产条件脆弱、自然环境恶劣

我地区18个重点贫困村多处于远离城镇、碱大风多水少等生产条件脆弱、自然环境恶劣区域,如:托克逊县伊拉湖乡5个重点贫困村一年中有6个月狂风肆虐,农作物要补种好几次;鄯善县吐峪沟村长年干旱无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机电井深度已达250米;鄯善县塔什塔盘村、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其盖布拉克村等地处艾丁湖边缘,土地中70%以上的土地属于盐碱地,耕种成本高,作物产量低,干热风、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年均八级以上大风达39次;胜金乡恰勒坎村是一个山区牧业村,距离吐鲁番市88公里,距离乡政府43公里,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这些年通过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积淀的问题太深,加之投入有限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仍有部分贫困村卫生院、人畜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一些基础设施未得到解决。

(二)贫困村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我地区不是国家、自治区扶贫重点县,也不是自治区关注的连片、边境、山区三个扶持重点,所能享受到的扶贫政策、资金较少。2001年—2010年扶贫开发十年间,全地区仅争取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专项资金1076万元,2011年以来,虽然通过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已累计争取到各类扶贫专项资金1639万元,但由于我地区财力不足,不能按1:1比例进行配套,用于扶贫的专项资金为零,致使贫困村发展和扶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完成脱贫任务和达到整村推进村验收标准的压力较大。

(三)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

如其盖布拉克村、木吐克村、依提帕克村等贫困村距离城区较远,无特色经济和资源,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仍以种植葡萄、棉花,孜然等传统农作物,由于自然气候恶劣、水资源贫乏,村民已习惯靠天吃饭,农田管理粗放,农作物产量较低。

(四)贫困村脱贫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一是部分乡村干部创新意识不够,虽然有谋发展的想法,但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不能想方设法从根本解决问题,18个贫困村没有制定具体发展详规,只一味地“向上要”来解决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谋划贫困村发展和落实扶贫项目方面缺乏思考和规划;二是贫困村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对新科技、新事物接受能力低。如其盖布拉克村远离乡中心,且文化活动匮乏,信息、交通不畅,致使农民眼界不宽,守穷思想较为严重;托克逊县布拉克贝希村、卡拉苏村至今仍无农牧业合作社;鄯善县吐峪沟村90%的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农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三是自我发展动力不足。虽全地区已实行“五户联保”贷款制度,但由于贫困户信用等级低,还贷能力弱,一般户或富裕户不愿与其进行联结,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生产处于恶性循环状态,遇到自然灾害、生病求学等因素导致相当部分人口返贫。

三、贫困村脱贫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认识,提高部门帮扶成效

扶贫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面临的形势和减贫任务,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上通盘考虑,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包村定点帮扶制度,按照部门优势和贫困村特点,对18个贫困村帮扶部门进行重新调整,促使贫困村扶持效益最大化。建立帮扶情况通报制度和考核验收制度,对包村定点扶贫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落实不力、效果不好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帮扶工作扎实开展。扶贫开发村的驻村工作组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帮助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当地优势,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思路。同时,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自身优势,各尽所能,多方筹集资金、物质、技术、信息、人力等各类社会资源,改善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整合资源,确保整村推进顺利实施

一是18个贫困村所在乡镇应在县乡整体规划框架内,根据贫困村具体实际,对照“九通、九有、九能”整村推进验收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整村推进发展规划;二是各县(市)扶贫办对贫困村发展规划中涉及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要及时统计,坚持“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制定出台促进贫困村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农业、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门项目规划有效衔接,项目资金投向一致,形成资源整合、力量集成的扶贫合力。三是对吐鲁番市恰勒坎村、鄯善县塔什塔盘村等生存环境、生产条件恶劣的偏远贫困村,应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相结合,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施行贫困村整体搬迁,彻底解决贫困面貌。

(三)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

一是扶贫、发改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扶贫发展项目资金,并加大进村到户项目申报比例,建立入户扶贫资金良性循环机制,对所获项目资金的农户,签订返还合同。建立滚动发展机制,如牲畜养殖项目,分年度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进行返还,将返还的实物或现金留作储备,来年发放到没有享受扶贫入户资金的农户手中。二是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民生优先,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将地区扶贫开发任务纳入湖南省援吐总体规划,使扶贫项目与援吐项目优化组合,确保更多贫困农户受益;三是地、县(市)应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按专项扶贫资金相应比例配套本级财政资金,并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根据扶贫工作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产业扶贫步伐

贫困村所在乡镇应积极引导贫困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品牌建设,培育扶持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吐鲁番斗鸡、黑羊养殖和特色林果业和温室大棚种植,如吐鲁番市琼阔勒村、庄子村应在牛羊育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发展规模,形成养殖连片小区;托克逊县上湖村、李门坎尔孜村应继续培育发展红枣种植、斗鸡养殖;夏乡卡拉苏村发展斗鸡养殖、小白杏和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拉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支持发展刺绣、挂毯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和农家乐等二、三产业发展,如托克逊县夏乡布拉克贝希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应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增收;克尔碱镇英阿瓦提村应在家庭养殖业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英阿瓦提村红山沟自然风景点,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农家乐场所,增加贫困农户的第三产业收入;三是扶持发展能带动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各种经营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力争使每个贫困村有1-2科技带头人和农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农户进入市场,帮助贫困农牧民实现稳步增收。

(五)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大贫困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当地能人、致富能手、优秀退伍军人竞任村级“两委”会干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重点贫困村工作,帮助贫困村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

(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收入

牢固树立“扶贫先扶智”的理念,依托地、县职教中心、农广校等教育资源,结合财政扶贫培训项目,对留守农村的贫困劳动力,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剩余贫困劳动力,结合当地工矿企业,大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就地转移,如鄯善县塔什塔盘村、托克逊县布拉克贝希村、卡拉苏村村委会应帮助贫困农民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就地转移至工业园区工作;对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就业且有求学意愿的贫困“两后生”,乡镇、村委会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和项目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来源:吐鲁番市扶贫办